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动态

“陈克明”,做中国面条代言人——克明面业3

2015-02-03 13:45 来源:未知 阅读: [返回列表]

30岁之前,他一直匍匐在土地上。三根手指被削掉,腿脚也曾摔断,甚至不能养家糊口……谁认为他在生命之中能掀起波澜?艰辛的创业路上,一次次跌倒,却一直隐忍向前向前;30年后——

 

“陈克明”,做中国面条代言人

——克明面业30年发展纪实

 

2014年,陈克明创业30年。

    如今,陈克明一手创立的“克明面业”,作为中国挂面第一股,每天闪烁在深交所中小板上。

    在全国所有的超市,无论是跨国公司的还是本土的,陈克明面条在粮油专柜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,在全国销量排名第一。在小巷深处、乡村角落的商店,“陈克明”每天都要见到无数的消费者。

    2012年,克明面业生产面条19.7万吨,2013年则是24万吨。

    现在,人们也许不知道陈克明是哪里人,但看到“陈克明”三个字,一定知道他是中国面条的“代言人”。

    

第一章 寻找——

    ■磨难中寻找,失败知多少

    陈克明父母是文化人,他爷爷外公那一辈,在南县也算得上“望族”,而陈克明的出身却是农民。

    上世纪五十年代,因历史原因,父母很自然地成了“右派”,流浪在洞庭之野。他们的儿女,也自然地成为匍匐在土地上的农民。在乡下20多年,陈克明所经受的磨难,他的母亲曾在一本书中叙述道:困难时期因没有饭吃,陈克明看着娭毑饿死在他面前;很小的时候,他要驾船到大湖里去打猪草,这活大人也觉得很吃力;因为受了有文化的罪,有文化的父母甚至不让他去上学……

    而当平反的政策吹响集结号,父母及姊妹向城里归去,陈克明因已成婚,城里的大门向他关闭。

   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陈克明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木匠,在县城和周边的十里八乡很吃得开。

    不幸的是,一次意外,他左手的三个指头被刨床刨去,养家糊口的手艺活也不能做了。

    收破烂、摆地摊、夜里一两点起来去屠宰场收猪胆加工胆红素……只要能生存下去,不管有多累,也不管是什么活,他都不嫌弃。

    但这些都没能帮他走出困境,太多的磨难甚至让他感到苦海无边。

    “为什么要创业,老实说是被逼出来的,要活下来啊。”多年以后,陈克明依然认为创业最初的动力在于此:“活下来,才有资格去想更多的事。”

 

    ■“陈克明”面条是这样诞生的

    也许就像洞庭湖的麻雀,不惧风浪。一次次的失败,也让他一次次再出发,虽然不知道前途在哪里。

    “反正我已没什么可失去的,能养活一家人就是赚了,所以我不害怕,也始终相信,总有一件事,是我能做好的。”

    1984年1月的一天, 他去一家粮油店买米,几个顾客询问有没有益阳的面,营业员说没有,只有本地的面,顾客悻悻地走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本地面没人吃?

    陈克明似乎感觉到这“面”里有机会。

    “我能做出南县人爱吃的面条来养活一家人吗?”

    平时沉默寡言的他,做起事来性急,说干就干。

    拿起擀面棍的陈克明,做出的第一锅面,成了糊糊。他到几个南县做面的师傅那里做“学徒”,也没搞清原因。

    他想到了求助书本。南县找不到做面的专业书籍,就托人去省城买。对于读书,小学毕业的陈克明,感觉实在费劲。书拿在手里,一些字不认识,专业术语也看不懂。只好再买来一本字典,边读边查。

    书里讲了做面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:面粉好不好,直接关系到面的成形,好的面粉才能做出好筋道的面。

    想想自己,因为囊中羞涩,买的是便宜的面粉。于是他横下心来,花钱买了当时县里能买到的最好面粉,再把面一做:成了!不糊了。

    陈克明觉得自己的面条不错了,便准备把面条推向市场。他挑着担子在县城转来转去,却不大好意思吆喝。开始一段时间,每天挑出去的面总要剩大半回来。

    老婆笑他斯文,不是做生意的料。陈克明也没说什么,专门跑到乡下没人的地方练吆喝,练胆量。

    陈克明的改变,让自己的生意慢慢转好。他开始摆起了自己的摊子。

    陈克明是有心人。一边做面卖面,一边研究着面。拌料的配方、煮面的时间、消费者的口感等等,一个个对他如同谜一样的问题,在他的沉迷中被解答。

    当时的陈克明还做了一件当时其他个体户都不会去做的事情:陈克明看到那时候所有的面条都是用报纸包的,不好识别,也不卫生。于是把自己的面条用干净的白纸包上,雕刻了一个章子,上面刻着“陈克明面条”几个字,盖在包装纸上。

    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“陈克明”面条就这样不经意地诞生了。

 

    ■再大的困难,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打垮

    在陈克明发展的历程中,早期经历过没有资金、没有技术的艰难,经历过同行的恶性竞争、恶意中伤;经历过一些部门动不动罚款、扣车、威胁停业的胡乱作为,更经历过出车祸带来的心理阴影……在经历一场几乎要命的大病后,甚至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。

    “本来一无所有才创业,害怕就莫开始,开始了就别害怕。我做梦都是做好面,多卖面,刚刚才上点路子,就不做了,那是不是太可惜了?”他说。

    再大的困难,他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打垮它,让自己坚持下来。

    这一坚持,就是30年,在艰难中锻造出“面痴”的声名。

    这一坚持,让他的面条走出南县,走遍湖南,走遍神州大地。

 

    第二章 发现——

    ■他有一双发现的眼睛

    对于陈克明而言,壮大企业,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。

    在全国,挂面作坊,难以计数,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甚至有些残酷的产业,想出人头地,十分不易。

    木讷、少言、温厚,站在陈克明面前,你一点也感觉不出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会有什么惊人之举。

    但他有一双发现的眼睛。

    改革开放初期,许多人特别是乡下农民想买面吃,手里缺钱,便问他可不可以用米甚至是稻谷来换。陈克明发现,在面与谷的倒腾中,仍然有些赚头。别人不做这样的生意,陈克明不怕麻烦也不怕累,卖出面条,换来稻谷,然后再将稻谷卖给粮站。他往往一车面出去,赚回来的是稻谷。

    对于创业者,扩张,总是压抑不了的念头。

   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当他的面条走进益阳、岳阳这样离南县并不远的城市时,陈克明感觉自己的面很难卖出去。

    陈克明去调查市场,了解到自己的面条由于作坊生产方式,和大厂家的面条相比,成本难以降下来,在南县的成功只是占了运输近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。

    这时的陈克明面临一个抉择:向外扩张还是固守南县这个市场?

    陈克明行走千里时,有了这样的发现:问题不在于扩张或是固守,而在于如果不提高自己面条的竞争力,大厂一旦扩张,南县这块小小的市场也会守不住。

    陈克明开始探索面条的成本奥秘。

    挂面,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。激烈的竞争,让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微薄,稍有不慎就面临亏损。降低面条制作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,成为了陈克明要突破的路径。

    通过与销售商的交谈,陈克明得知一些面条经过运输、碰撞后容易断裂,成为次品,损耗很大,成本大增。

   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?

    从原料到配方,从包装到装卸,陈克明一个个找原因。他也买了当时一些大品牌的面条,发现也有同样的问题。

    这个在内行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问题,引起他强烈的兴趣。一天,他在切面机上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现象:切头与面条接触的一瞬间,有强烈的颤动现象,从而形成波纹传递造成面条表面不均匀,经过运输、搬动等环节,就容易折断。

    陈克明自己成了工程师,通过对刀片的一次次改造,将问题彻底解决,面条的波纹也随之消失。这样陈克明面条的损耗立刻下降了5%,这对于利润率并不高的面条行业来说,是一个巨大的质效提升。

    对于面条的发现,陈克明还有很多。看似简单的面条,深究起来,所蕴含的秘密还真不少。比如面条制作的熟化工艺,对温度和湿度控制的不同,会造成口感与质量的重大差异。这至今仍是陈克明面条高质量的诀窍。

 

    ■家一样的管理模式,很另类,也很温馨

    随着企业从小到大,陈克明也发现着适合于自己的管理模式。

    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下岗成了许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梦魇,正扩大生产的克明面业招收了不少下岗工人。有的家庭先是丈夫在厂里工作,每月工资也基本能养活一家。但妻子闲置时间多,只能逛逛街、打打牌,很多的家庭因此矛盾重重。

    陈克明想,如果两个人都到厂里工作,这样打牌的少了、家庭吵架声也少了、家里的余钱就多了。于是,在陈克明的公司,便能看到许多一家两口都在厂里工作的夫妻。

    这种管理方式与现在国内、国外的一些企业一家不招两人,双职工甚至不准恋爱的“铁律”几乎背道而驰。在克明面业,双职工家庭十分常见。

    陈克明认为这种人情味很浓的管理方式,在不违反公司严格的“游戏规则”的前提下,符合乡情厂情,很管用。

    王辉原是长沙一家机械厂的一个老面机技术员,老婆是双峰的,因种种原因,生活艰难。陈克明解决了他们夫妻两地分居,给予了他广阔的发展空间……为感谢克明面业的知遇之恩,他帮着找了6个面机方面的老行家一起加入了公司,现在这些人都已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。

    克明面业在企业实施的是一种温馨的像家庭一般的管理模式,很另类,却有中国式的人情味。

 

    第三章 创造——

    ■让小麦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

    不断地探索、发现,克明面业也在成长中不断地创造。

    从最初改用最好的面粉来做面,到改进刀片去掉面条表面的波纹,发明了一项项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。

    这些也许并不起眼的技术,让克明面业的发展不断进步。

    改进拌料机,加快小麦粉及辅料颗粒均匀水化,使面筋不断扩展达到最佳状态,不仅让面条的口感更好,且大大减轻面粉等粉尘污染,减少烘干时的坠条现象。突破这一技术,克明面业的科研团队钻进去一搞就是7 个月。

    试验整整100 天,公司的科研人员创造二次熟化工艺,直接在运动着的面带进行静止熟化,生产效率提高4倍以上。

    简单的包装,克明面业也未停止摸索。为了去除污染,在行业内,公司很早就提出并使用不含荧光粉的包装纸,而使用收缩膜进行外包封装。 

    现在,克明面业用上了全自动挂面纸包机,是一种取代传统手工包装挂面的自动化设备,不仅速度快,包装质量好,更减少了人体与食品的交叉污染。

    ……

    2011年,克明面业参与的“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”,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,使我国的小麦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国内食品专家评价:“这在我国的面制品行业是绝无仅有的,使我国这个传统的小麦生产大国,在深加工行业脱掉了‘没有技术含量’的帽子,成为传统行业科技创新的典范。”

    目前,克明面业拥有面条工艺、机械、包装等各项专利34项,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。

 

    ■诚信成为核心价值观,不赖账带来巨大回报

    与专利一同被创造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,一种从创业之初就不断积聚的价值取向,那就是诚信。

    上世纪90年代后期,益阳面粉厂改制,大批工人下岗分流。期间,有人告诉从该厂购进了面粉的陈克明,可以趁乱向工厂提出,所进面粉有质量问题,运输途中还有损耗,这样可以赖掉货款。而事实上,一些与益阳面粉厂有业务往来的人,当时也是这么做的。他们认为,工厂反正要垮掉了,再按实付货款就是愚蠢。

    益阳面粉厂改制清资核产时,发现所有企业中,只有陈克明这一家公司的货款是按合同全部结清的。调查组奇怪,为什么只有他不赖账?陈克明告诉来调查的人,他于心不忍,人家企业破产了,工人都已经下岗了,扣钱赖账会心里不安。

    这样一件陈克明觉得应该做的事,让他得到了意料不到的回报。

    1998年,岳阳城陵矶面粉厂有一批用“加拿大红麦”加工的面粉,质量相当不错,陈克明看了爱不释手。当时正是全国性“三角债”风波蔓延时,该面粉厂丑话说在前头,要拿货,先付款。

    陈克明对这批面粉很感兴趣,可一时又没那么多现金。但面粉厂的厂长听说是陈克明需要面粉,毫不犹豫地说,你破例,可以先拿货。陈克明以为听错了,自己都很惊讶。

    厂长说:“我们这里有一些益阳面粉厂的老职工,他们说改制后,只有你不欠钱,这个事,我们这里都晓得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陈克明空手带着一车10吨高质量的面粉回来。4天后,陈克明如约把钱汇到城陵矶面粉厂的账户上。

    这就是比金子更珍贵闪亮的诚信。陈克明由此把这种价值观,一直创造性地刻在企业的发展史上:自己诚实守信,才能让别人相信。

 

    ■标杆,不是让人行注目礼,而是去寻找行业发展的方向

    克明面业的飞速发展,不经意地让陈克明坐上了“老大”的位置,创造出了一个标杆。

    冷静下来,陈克明对公司成为行业内的“标杆”,有着不同的理解:标杆不是让人去“敬礼”,而是寻找行业的发展方向。

    克明面业已连续5年,销售排名全国第一。公司在大幅增长的同时,其他公司也蒸蒸日上,彻底改变了挂面行业的低迷。近10年,整个行业产销量由2000年的100万吨提升到了2012年的500万吨,挂面已经成为了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。

    克明面业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,在保证产品的安全上下足了功夫,这在挂面行业绝无仅有,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安全观念。

    挂面行业竞争激烈,陈克明从来不打价格战。他的理念是,必须把整个挂面行业这个“蛋糕”做大,大家才都有好日子过。

    挂面行业时常关注着他的动作,让他不得不更加严格规范自己,因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已经形成。

 

    第四章 情怀——

    ■以包容的胸怀对待攻击,为清白人,做踏实事

    “在挂面这个竞争十分激烈、利润率也不高的领域冲出来,不知道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海量和情怀?”一位在挂面行业浸淫了十多年的厂长说,这里面的深浅、甘苦,只有真正在这里面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体味。

    陈克明出道以来,受到的质疑、造谣攻击甚至“围剿”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
    有人质疑企业高科技资质,有人怀疑公司的财务,有人把八竿子也打不着的“污水”泼来,有的甚至是恶劣的人身攻击……

    陈克明一笑了之,因为他心里清楚,自己为人清白,做事踏实,相信消费者的眼睛,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包容不了,一件件应对,恐怕早就被唾沫淹死了。

    事实也摆在那里,他的面好吃,是因为好的面粉和自己探索的独特工艺;在挂面行业,公司取得的专利,是全国同行最多的,并获得了行业中唯一一个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;公司为挂面制定的许多标准都高于国标。如国家允许面粉中含有十万分之六的增白剂,而供应克明面业的面粉是百万分之一也不允许出现。

    “别人的嘴我们管不住,但我们能管住自己做的事。”陈克明说。

    消费者的判断力和智慧,让陈克明挂面的销售量自2008年后,每年以万吨级的规模向上攀升。

 

    ■善待竞争对手,“一花独放不是春”

    对于竞争对手,陈克明在多年历练后,领悟到了“一花独放不是春”的道理,他说,如果我一个人做大了,而别的企业都没落了,那一定是兔死狐悲。

    在益阳市南县,竞争并不是非赢即输的“零和游戏”。除了陈克明还有众多面条厂。

    “如果他们发展了,做大了,对我们的发展就是最大的动力。”

    2010年,南县第二大面条企业夏桂秋面业,资金周转不过来,还贷遇到困难。陈克明知道后,马上以个人名义担保借给夏桂秋60万元,以解燃眉之急。2011年,夏桂秋再次“求援”,陈克明一次借出300万元。

    陈克明曾陪着笔者,参观夏桂秋的工厂。夏桂秋说,以前,面条没有几个品种,现在,有成百上千种,中国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挂面文化是从南县走出来的。南县挂面大军的壮大,陈克明有首功。

    目前,在湖南省南县这么一个不产小麦的地方,聚集了中国最多的制面企业,成为了中国的“挂面之都”。

 

    ■让员工快乐地把本事都拿出来

    苦日子过来的陈克明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感同身受,有一种特别的情怀。

    公司招工时,对困难家庭另眼相看。谁家困难,又具备正常上工的条件,肯定优先录取。

    段建设是南县火箭村村民,他老婆在厂里做了多年的包装工,退休三年后不幸中风,陈克明夫妇得知后,把3000元送到了他们手上。段建设妻子的中风治好后,他自己却得了脑溢血、心脏病。陈克明夫妇商量后,又给他们送去了一万元钱。现在,这两个人的病都治好了,但已经不能再干体力活,公司又把他们的两个儿女和儿媳女婿都安排到了厂里合适的岗位,这样维持了他们家稳定的收入,又方便他们照顾生病的父母。

    陈克明对责任的理解,就是把工厂塑造为和谐的“家”。他说,工厂对职工来说,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家,在和谐的家里,大家能够快乐地把本事都拿出来。      

    在克明面业,无论是在湖南南县、湖北武汉,还是河南遂平,克明面业的厂房,现代气派,在当地都是一道风景。厂房内,绿草如茵,修饰有序,干净整洁。

    职工们穿着厂服出去,也有着几分神气。所有职工现在都享有养老保险,医疗保险。每年公司里都有人性化的福利假期,让职工到外面旅游休闲,举行的晚会、比赛和各种集体活动,将大家的心拴在一起。

    一“面”之交,终生难忘。新的梦想在召唤:打造百年企业,创造百亿辉煌。

    30春秋过去,陈克明的事业仍在路上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(作者系湖南日报记者:李志林  熊远帆)